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大約1400年前,隋末唐初,梨木或棗木板被用作原料。首先,將其切割成合適的厚度和普通線條的書面尺寸,然后用刀在木板上雕刻凸起的陽文反字,將墨水涂在雕刻的布局上,將紙鋪在上面,用刷子輕輕擦拭。取下后,紙上會出現白色背景和黑色字符。這是人類發展史上印刷方法,即雕刻印刷。
如今流傳下來的古籍大多是雕版印刷品,但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發展,其弊端越來越明顯。呼市印刷廠用這種方法雕刻時,需要一頁一頁地雕刻,印刷后無效;如果你印一本卷頭巨大的書,你需要雕刻幾萬甚至幾十萬個版本,這需要很長時間,這在人力、物力或時間上都造成了浪費。北宋慶歷(1041)~1048年),民間發明家畢生終于開創了泥活字,成功地進行了活字印刷。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钭钟∷⒌某绦蚴?用粘土刻字,每個字一印,做成大小劃一的薄字印,然后用火燒烤陶化,也就是說變成硬泥活字??套謺r,同一個字刻幾個印,常用字刻得更多,20多個印,以便在排版中遇到同一個字時使用。字印按音韻分類,存放在木格中。排版時,根據稿本挑選所需字符,整齊地排列在四周有框架的鐵板上,中間有松香、蠟、紙灰等混合劑;當活字排滿一個版本時,用火烘烤,等待藥劑稍微熔化,然后用平板壓平,使板上的字面光滑。藥劑冷卻凝固后,活字平整固定在板上,成為版型。人們可以像雕版印刷一樣,在版型上刷墨水,覆蓋紙張,印刷。印刷完畢后,將字板加熱,烘烤藥劑,用手輕輕搖動,活字從鐵板上脫落,供人們下次使用。
活字印刷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具有其他優點。如果發現錯誤的單詞可以隨時更換,不必從頭開始,也不會產生蟲蛀、變形和難以保存的問題。只要有一套活的單詞,就可以印刷任何書,大大節省了雕刻的成本,縮短了出版時間。這種經濟簡單的印刷方法是畢生在世界印刷史上建立的劃時代的紀念碑。中國雕刻印刷發明后不久,逐漸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東方鄰國。這些國家受到中國漢文化的深刻影響。呼市印刷廠不僅使用漢字,尊重儒家思想,而且從中國文化中吸收社會習俗、典章制度和文學藝術的營養。日本、朝鮮等東方鄰國不僅學習和吸收中國的印刷技術,而且在布局、字體和裝訂方法上模仿中國的習慣。在東南亞國家,菲律賓和越南早期接受中國印刷,然后傳播到泰國、馬來西亞和其他南亞國家。
大約在公元13世紀末,波斯統治者開始用中國的方法印刷和發行紙幣。公元14世紀的一位波斯歷史學家在他的作品中詳細介紹了中國的雕刻和印刷技術,在中國印刷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自15世紀以來,歐洲人逐漸掌握了印刷技術。起初,他們使用雕刻印刷方法,印刷了一些紙牌、雕像和教學書籍。到15世紀中葉,活字印刷技術得到了推廣。特別值得一提的人物是德國人谷登堡。約翰·谷登堡用熔融的金屬鑄造個別鉛字,為每個字母和每個符號制作一個鋼片,壓在軟銅塊上形成一個銅模,這樣就可以鑄造大量的鉛字。約翰·谷登堡發明了一種手工鑄造工具,將銅模放入其中。呼市印刷廠聯系方式只要將熔融,合金傾倒,就可以產生字母和符號。這種合金含有鉛、銻、錫和少量鉍金屬。約翰·谷登堡發明了脂肪印刷油墨。后來,他發明了一臺木制印刷機。在歐洲,另一個被認為是為印刷做出貢獻的人是威廉·卡克斯敦。威廉·卡克斯敦于1422年出生于英國肯特州。1472年,他在科倫意外地學會了印刷。兩年后,他開始在布魯日從事印刷業。1476年,他把印刷帶到了英國。他的貢獻是向公眾介紹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并使這些文學作品流傳到今天,而不是傳播和埋葬。此外,由于他出版了大量的書籍,英語拼音、句子閱讀和語法已經完全完成。在中世紀的歐洲,閱讀和寫作的權利僅限于少數人,即貴族、教士和作家。歷史發展到15世紀,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出現在歐洲國家。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激勵著發明家尋求大量印刷文字的可能性。
電話:133-2711-6830 153-89816457(鄭經理)
郵箱:315164561@qq.com
地址:回民區光明路女神大酒店西沿河路金桓印刷廠
(微信掃一掃)